到1990年底,城近郊区道路绿化总面积达2525.78 hm2。共有树木209种303.22立体绿化花盆万株,绿篱19.3万株,攀缘植物9.7万株,草坪157.38万m2,宿根花卉5.59万m2,绿化覆盖率34.46%。到2000年底,城近郊区道路绿化总面积达到5189 hm2,共有树木近300种3190万株,绿篱2087万m,草坪4567.13万m2,宿根花卉115万m2,绿化覆盖率36.34%。
这么多道路绿化用苗,由于要求规格大、树型整齐一致,因此绝大多数出自园林局苗圃。八十年代开始,苗圃有计划地为市政工程(主要是行道树)定植大苗,如1986年苗圃定植大苗64个品种,备苗45万株,占地3000亩。特大规格苗由绿地、片林抽稀解决。
三、道路绿化功能的变化
(一)从公元前770年,周朝开始至明末清初,二千多年间,在郊野公路植树,其作用仅限于为过往行人乘凉、休息、雪天作为路标记示里程,实际在某些区域对农田也起一定防护作用。这个时期城市人口尚稀少,或许有少数街道栽种有树木,但也疏于记载。
(二)明末清初,北京城内“天坛因风沙游塞”开始植行道树,以后在一些主要的稍宽点的道路两侧开始种植行道树。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做到了路修到哪儿行道树就能栽到哪儿,而且从一条路两行树发展到三块板路。1989年的北四环发展到四块板,上下路之间的隔离带一般都较宽,用各种植物材料美化,不仅解决了车辆会车时眩光问题,也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
(四)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我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交流,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到了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二十一世纪的道路绿化就不单纯是遮荫、路标、休息等方面的作用,而是和城市绿地合为一体,作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美化市容中卉屋顶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目前道路绿化亟待重视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如何解决好行道树的营养面积与透气铺装问题
按照园林树木营养面积的学说,“树木垂直投影面积是树木根系分布区,即营养面积”,中年树根系分布略大于此,老树则不及此面积。
城市道路两侧由于埋设有多种市政管线,因此给行道树留的营养面积都较小。一般大型道路一侧为路树留出2—3m的断面,中、小型道路留出1.5—2m的断面。大型道路按8m的株距计算,每棵路树预留的营养面积应为16—24 m2,中型路按6m的株距计算,每棵路树预留营养面积应为9—12 m2,在城市土地这么紧张的情况下,预留出这么大的营养面积,应当说不算太小,但实际状况是只给每棵树预留出了2.25 m2 (1.5×1.5m)的树堰。
道路规划是线性规划,地上、地下均按断面来划分,按线给面积。对行道树的面积也是如此划分的,为什么出现行道树只给树堰那么点面积?主要是怪我们自己退让。多年前,株距之间的地面一般都裸露,雨天时,人从上面走过将泥土带到路面;有的虽在株距间种过草,但由于行人践踏,保存得很差,于是就请道路部门将这些地段视同人行道一并铺上了路与砖,这种作法应该改变。改变后不是不铺装,但要铺能透气、透水的地面砖。目前,有些公园用一般建筑用砖铺地面,效果虽好,但铺在人行道旁,色彩会不协调,应该研制既能透水、透气,颜色又能与人行道相协调的砖材。
实现这一转变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相应加以解决:
1.树屋面塑料花盆木的营养面积比树堰加大10倍后,相应的植树换土量也加大10倍,预算、定额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2.扩大的树木营养面积,既要使树木根系生长、发育,又要使人行道路平整,那么土壤的容重以什么树木为标准,不同级别的路、行人数量的多少也应有区别,应做专题试验。
3.地面透气铺装有哪些材质可以利用,有多少种方法制作;既透气、又渗水、又耐践踏的矛盾如何统一。
4.生根、营养土壤的配制也需要研究,至少分出快长乔木、慢长乔木及常绿树对土质的适应与要求。
(二)树种多样化及合理配置问题
树种应力求多样化。栽植树木越多,越忌千篇一律,越要多样化,道路绿化亦不例外。不同树种有不同的季相、色彩,能够更加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道路绿化树种的多样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局部地段考虑,如何多样化,主要靠设计人员根据当地的局部小气候条件、建筑、地形、面积以及周围环境,作出具有不同特色的设计;二是从全市考虑如何在不同路段栽植不同的树种。这类手法北京在几十年前就做过了,并取得比较好的评价,例如车公庄路的泡桐,三里河路的油松,化工路的核桃,万泉河路的杜仲,北中轴路的馒头柳、千头椿,东三环路的臭椿,北三环路的银杏,原西颐路(今中关村大街)的雄株毛白杨,复兴路的中国槐。尽管已经有十多个树种上路,但与发展着的北京还不是十分相称,有待开发的树种还很多。例如,供大型行道树用的树种有银杏雄株、君迁子雄株、绒毛白蜡雄株、栾树(分早、中、晚花),在一些地势稍洼处可种植美杨雄株、新疆杨、旱柳雄株等。供中型行道树用的树种有白榆、核桃、望春玉兰、杜仲、山桃、山杏、杜梨、山丁子、合欢、皂角、蝴蝶槐、刺槐、红花刺槐、千头椿、元宝枫、大叶椴、小叶椴、流苏雌株、楸树、梓树、黄金树、柿树,在一些地势低洼处可种植金丝垂柳、枫杨。供小型行道树用的树种有馒头柳、稠李、吴茱萸(臭檀)、卫矛、车梁木、北京丁香、龙桑、小叶朴等,另外在一些条件稍好的地方可种植如槲树(柞栎)、麻栎(橡树)、槲栎(小叶菠萝)。
关于对树种的评价问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应该说任何一个树种都有其优缺点,关键在于用法。有的树种富有气势,如雄株毛白杨和银杏,干高挺拔、气势雄伟、树大荫浓,很适合于栽植在宽敞的街道;有些树种的花很美,这类观花树种应适当加大株距,使树冠光照好,花芽分化好,花团锦簇,如泡桐开花时满树的紫色、白色花朵,栾树在6—8月间分别开出金黄色的圆锥花序,国槐的花为黄色且落花满地,望春玉兰、山桃花三月就能开放,四月的山杏、梨花红白相间,花繁似锦,合欢、红花刺槐、刺槐于六月开出红白相间的花,流苏白色裂片状的花形十分奇特,秀丽可爱,楸树、梓树、黄金树是园林中常用的观花树种,稠李、车梁木、吴茱萸,北京丁香也都是很好的观花树种。有些树种观叶效果很好,如银杏到了秋季叶色金黄、景色很美;蝴蝶槐的叶子簇生象蝴蝶,元宝枫选秋季能变红的株种,深秋满树的红叶;其他如柿树、车梁木、卫矛、吴茱萸的叶子也都能变红;有些树种适于观果,最漂亮的数柿子,尤其是高庄柿,黄中带红,当叶子脱落后,果实要在树上再挂近月余。山丁子果实虽小,但数量最多,满树晶莹透明的鲜红果实在树叶脱落后仍能悬挂月余,观果海棠、车梁木与山茱萸,秋季均观红果,卫矛黄色果实开裂,露出鲜红色的假种皮,元宝枫、枫杨的果实象元宝;有的树种宜于观枝条及干皮,如山桃、山杏枝干皮紫红色、开裂,金丝垂柳及金枝国槐是冬季观枝树种。
(三)关于道路绿化的复层结构问题
复层结构问题的关键是乔、灌、草三者结构要合理。凡是复层结构一般说乔木栽植密度应适当放稀,为灌木及草坪留出生长空间。
树种选择与搭配。东西向路,南侧的行道树处在高楼背阴处,应尽量选择耐荫树种,由于光照不足,花芽分化质量不好,尽量不选观花树种,下木的屋面绿化容器灌木宜选用常绿树加以人工造型或耐荫植物,如珍珠梅、金银木、天目琼花及荚蒾属植物,特别光照不好的地段可选择华北香薷等。草坪植物可选择麦冬草、崂峪苔草等。即使是在路的南侧,在楼房间隙也有一定的开阔地,有一定的光照,只要注意选择一些不太怕风的树种即可。路北侧对树种不太挑剔,多数地段背风向阳,这些地段可栽植一些边缘树种,常绿树中如广玉兰或狭叶广玉兰、雪松、乔松、大叶冬青、构骨等,下木则可选择金心黄杨、银边黄杨、大叶黄杨、枸橘、丝兰,甚至石楠、火棘、南天竹等,落叶树可选择青桐、合欢、悬铃木、各品种玉兰等,下木可选择腊梅、白鹃梅、各类栒子、各品种月季、各色寿星碧桃、紫荆、紫薇、江南槐、黄栌、木槿、花石榴、果石榴、山茱萸、紫珠、海州常山、金王子锦带、猬实、糯米条等。
南北向路,一般均有半日光照,东西两侧相差较小,但东侧的下午光照要比西侧上午光照好,温度也高,长势也好于西侧,但冬季风害东侧要大于西侧。
五、关于苗木的定向培育
民国十四年(1925),北京市政公所创办先农坛行道树专用苗木培育苗圃,但规模很小。北京正式建立大规模的园林苗圃是从1952年开辟东北旺苗圃开始的,1953年建天坛苗圃,1954年建东北郊苗圃南场,1955年建东北郊苗圃北场,1956年建西南郊苗圃,1960年建小汤山苗圃,鼎盛时期的1990年底市属苗圃有8000余亩,区属苗圃2500余亩。在本市绿化用苗中,70—80%的苗木用于北京市绿化,另有部分余苗供应临近省份。七十年代时,有一年七个日本代表团来东北旺苗圃参观,他们说,日本国有苗圃、私有苗圃很多,但可供应作行道树用的品种、规格均不足,一条路树计划往往因买不到苗木而修改,即使有一品种,得几个规格凑或几个苗圃才能凑齐,由于树型培养方法各异,分枝点高度不同,树皮颜色也不甚相同,因此凑起来的路树很不一致。在城市大园林建设发展中,我认为就不能将苗圃全部推向市场,必须保留一部分土地,按照城市大园林的需要搞好定向育苗,有计划地开发新品种,培养城市大园林需要的多品种大规格的苗木,并根据需要使用新的方法搞好囤苗,以保证反季节施工,作到四季植树。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城市大环境的绿化,尤其特殊苗木的供应,不能推向单纯的商业运作,既要讲究经济实效,更重要的是它的政治实效。北京是首都,还有一个全国的示范作用问题。解放五十年来,城市绿化所以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有一大批苗圃,苗木是园林绿化的物质基础,过去如是,今后越是大发展越需要本地拥有足够的苗圃,对此万万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