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上四座人行天桥的杜鹃花再次盛放,“空中花廊”成为中山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祈安苑南侧、齐乐路街头等空地也变成街头公园……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景观节点,一条条城市绿廊通道,一座座城市公园、街头小游园,中山满眼绿色的城市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自1996年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以来,中山市先后于2003年、2009年和2014年三次顺利通过复查考核,保持“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至今22年。近三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树木与树人相促进、增量与提质相结合、城区与镇村相协调、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补充”的原则,采取措施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全民绿化修身行动、新一轮绿化中山大行动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努力建设“三个适宜”更加美丽中山。
城市绿意越来越浓 绿化质量不断提升
近三年,我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设施进一步完善,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民生福祉进一步改善,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城市绿意越来越浓,绿化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今年10月15日,中山再获一块金字招牌——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对照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我市在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市政设施、节能减排、社会保障等指标均跃过标准线。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区面积150.19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3.14 %;绿地率达41.2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2平方米。
近几年是我市园林绿化大发展时期,先后开展了“三年绿化美化提升”项目、新型城镇化“2511”公园体系试点项目等一系列大规模绿化建设工程,城乡绿化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在“三年绿化美化提升”项目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树立绿化标杆。如对中山路4座人行天桥实施绿化美化提升改造,建设中山的“空中花廊”;筹集社会资金完成凤凰广场绿化美化提升改造工程;种植市树凤凰木等五大主题开花树种20多万棵,打造了一批成林、成带、成片、成规模的绿化景观新亮点,全方位提升城乡景观。集中实施以提升城市道路绿化水平为目的的系列工程,重点解决城市重要出入口、城市重要干道绿化短板,改善城市整体面貌。抓好北外环、城桂路、康华路、景观路等城市道路绿化改造,提升道路绿化标准,注重乔、灌、花的合理搭配,增加乔木种植比重,达到“有路就有树,有树必有荫”的效果。积极拓展绿化空间,着力破解绿化用地不足的难题,启动“两违”整治、“三旧”改造、闲置地绿化等专项工作,开展“四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对现有的公园广场、街旁绿地、小游园等因地制宜实施规划建绿、拆违增绿、垂直挂绿、见缝插绿等形式充实丰富,采用街心公园、口袋公园、休闲步径、绿道、主题林等城市绿化增量模式,成功打造东区齐乐路侧街头公园、古镇曹一村口袋公园、永春滨江公园等17个示范项目,以及盛景尚峰、紫马奔腾等一批楼宇立体绿化成功案例,2018年预计新增未开发用地绿化100多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约13.9万平方米。
在公园体系构建方面,我市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园、游园绿地。新建公园严格按照《公园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突出植物造园,借助我市新型城镇化“2511”公园体系试点项目建设契机,着力打造多层级、多类型、全覆盖的公园体系,重点抓好以岐江河滨水景观带工程建设工作,沿线打造精品城市公园,形成点、线结合的城市滨水景观廊道,营造更多更好的绿色空间。市镇两级财政资金滚动安排42.55亿元,全面启动翠亨国家湿地公园、中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古镇灯都湿地公园等一批国家、省、市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项目,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公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建设,相继完成龙舟文化主题公园、4个岐江河滨水景观带、西区彩虹绿洲公园和3个组团式(东北组团、西北组团和东部组团)体育公园项目建设,并免费对外开放。
2018年,按建设规划继续重点推进开展金钟湖片区公园群建设(包括古香林公园、金钟湖公园、金字山公园、儿童公园、新安公园环保教育基地等),南朗崖口、三角金鲤湾等15个省级、市级、镇级湿地公园,沙溪凤凰山、三乡尖角岭等5个森林公园建设,为广大市民游客提供类型更为丰富的休闲游玩休憩场所。
规划引领全局 保护城市园林绿地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修编及城市绿线管理中,中山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编制《中山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年)》,从两个层面,即市域层面规划构建 “一环、两核、三廊、多楔”的市域绿地系统和中心城区(六区)绿地层面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一环、多廊、多点”的结构,并明确了自然山体、公园绿地、道路绿地等各类绿地的控制原则和管控要求,确保规划绿地面积不缩水、绿地质量有保障。
同时,中山也以管理的规范性保护城市绿地,在编制或审查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日常审批等工作中,严格按照绿线相关法律规范要求把关,对涉及城市绿线调整的规划报建按规定程序进行公示,实行社会监督,防止侵占绿地。通过行政执法、群众举报等手段加强绿线管理监督,依法处理侵占绿线的开发建设行为。2015年-2017年,中山市数字城管信息平台共收到85宗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方面的问题,已完成处理70宗,结案率82.3%,有效地遏制毁绿占绿行为,保护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对“建设项目园林绿化分项验收”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强化对新建项目绿地指标的监管。
在“护绿”方面,中山还建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保障机制。除充分保障专项园林绿化项目建设资金、城市园林绿化维护费和市政设施配套绿化资金外,每年还投入专项资金对城市绿化和园林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2015-2017年,累计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资金约22.96亿元开展园林绿化管养,提高整体绿化景观效果和质量。同时,积极拓宽城市园林绿化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采取投资、捐资、共建、冠名、认种、认养、认捐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现全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据统计,仅“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开展一年多,全市共募集“认种、认养、认捐”资金近4000万元。
园林绿化管理精细化 人人可享生态成果
我市园林绿化管理全面实施市场化运作,以制度“管绿”,从2010年开始,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已实现“委托行为规范化、作业经费标准化、管养作业制度化”。通过全面、规范的招投标,坚持“三化”管理,做到公开、透明,逐步构建起“政府管理、社会监督、市场化作业”的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较好地解决了园林绿化管养中存在的共性难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不存在奢侈化、媚外化、景观化现象。
在树木迁种管控方面,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要求,严禁天然大树进城,严格管控砍伐、移植大规格园林树木。对同一建设工程项目因公益性市政建设需要,砍伐、迁移城市树木20株以下的,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砍伐、迁移胸径40厘米以上80厘米以下城市树木的,由市住建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允许在景观节点上点缀个别大规格的苗木,但必须办理苗木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检疫证明。
对于古树名木,我市出台了《中山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落实古树名木保护资金,明确保护管理责任单位。为全面摸清和掌握中山市古树名木资源状况,切实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从2016年8月起开展全市范围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目前我市普查范围内现有1211株古树名木(不含死亡株),综合生长势正常株1196株,占总数的98.76%,生长环境良好的有1202株,占总数的99.26%。
在做好园林绿化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中山的生态福利也让市民人人可享。如在市属公园方面,始终坚持城市公园为民服务的公益性发展方向,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同时以“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秩序良好、气氛温馨”为目标,加强公园绿化管养、设施养护、卫生保洁、秩序维护、经营服务等方面的监管,规范公园日常管理。近三年,完成紫马岭公园儿童活动设施升级改造和逸仙湖公园二期儿童活动设施部分建设,建成了紫马岭公园和逸仙湖公园5个母婴室,均免费开放给市民使用。为配合紫马岭公园延长开放时间,完成了该公园路灯及视频监控广播系统改造。利用民间资金完成紫马岭小型动物园升级改造,引入不同种类的动物,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增加公园吸引力。投入专项资金开展逸仙湖公园二期改造、莲峰山公园消防设施安装、中山公园步行街入口牌坊及公厕改造装饰等工程。目前紫马岭公园整体改造提升工程正开展前期工作。通过对旧公园的持续改造,进一步完善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中山
中山一直牢牢把握生态文明这一绿色理念,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十三五”规划要求,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山。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根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中山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上下功夫,巩固和拓展园林城市建设成果。特别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加快推进,中心、北部垃圾处理基地扩容工程动工建设,南部垃圾处理基地投入运营,中心城区723个垃圾屋完成改造,13个农村分散型污水处理项目投入试运行。另外还抓好城市功能性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省域绿道、城区绿道建设,2017年全市新增建设绿道71.58公里,建成绿道总计884.3公里。完善慢行系统规划设计,建设镇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加快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逐年提高。
在落实环境综合整治方面,中山市以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为抓手,向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宣战,连续十年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获优秀等级。水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建立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整治115条内河涌,推进岐江河流域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96.45%,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达标处置率99.96%。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建成紫马岭大气监测超级站,pm 2.5达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近三年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平均为313天。按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清理47家畜禽养殖场和124个饮用水源违法项目,解决了一批环境突出问题。绿色生产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入选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
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2年来,我市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园林城市的创建成果,逐步树立城市功能优化、生态保护良好、环境优美宜人的良好城市形象,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今后,我市将不断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再上新台阶。